“云上兩城”創新港所在的科技城新區直管區創新中心(視覺綿陽資料圖)
5月15日,市科技局工作人員帶著入駐協議奔赴湖南,邀請湖南大學正式入駐“云上大學城”。
而在出發前,“云上大學城”入駐高校剛剛在綿陽市科技創新大會上結下“碩果”,浙江大學、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10家云上“兩城”入駐單位,攜大功率中長波功率放大器開發項目、抗心衰重大新藥的臨床研究項目等產學研項目,在現場成功簽約,總金額超20億元。
快速促成10家云上“兩城”入駐單位與在綿院所、企業合作,與綿陽的科技創新密不可分。綿陽是全國唯一的科技城,擁有全國頂尖的科創資源,在頂級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的環繞下,形成了科技創新的熱土。
綿陽“云上大學城”運行一年來,有哪些成果涌現?又如何在全球“招攬”創新資源?高校創新團隊何以將“所研”在綿陽轉化為“所用”?
云上招引 讓全球高端創新資源在綿陽匯聚
5月16日,“云上大學城”入駐數再次被刷新,“新朋友”湖南大學正式簽約入駐。至此,綿陽“云上大學城”入駐高校達到21所。
湖南大學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,一系列創新技術廣泛應用于電力、軌道列車、國防航天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。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湖南大學將通過線上入駐和線下落地的方式,與在綿科研院所、高校、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、科技成果轉化、人才交流培養、科技賽事等方面開展交流與合作。
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,構筑起支撐綿陽科技立市的底座,也疊加出城市創新發展的高度。然而,如何將富集的國防科技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,是擺在綿陽面前的現實課題。
為此,綿陽將眼光鎖定在全球范圍,跳出閉門轉化的“思維圈”,“跳出綿陽看綿陽、跳出四川看綿陽”,積極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,在更大范圍、更高層次集聚創新資源,打造創新資源集聚、創新活動活躍的“科技創新市場”,塑造開放創新生態圈。
在國家叫停高校異地辦學的背景下,2022年4月,綿陽市委、市政府部署了“云上大學城”和“云上科技城”兩大抓手,通過云上招引、云下落地,引育一批科技創新人才,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轉化。
拉開云上“兩城”建設時間軸,從構想、建設,到產生可視化合作成果在綿落地,一年時間內,綿陽一方面運用云計算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技術,謀劃建設“云上大學城”“云上科技城”,通過云端鏈接全國乃至全球一流高校的技術、信息、人才、設備等資源;另一方面,建成線下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物理空間,實現合作項目“拎包入住”。
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,解決產業痛點卡點堵點。“云上大學城”瞄準與綿陽產業結合度高的知名高校,開展招引工作。目前,已吸引中科大、哈工大、西北工大等21所學科優勢強的高校入駐,成功引進斯坦福大學、北京大學、航天三院等19個創新創業團隊,推動在綿落地科技成果30項,與在綿50余家單位達成技術合作。
“云上‘兩城’已經成為助力綿陽加速匯集高端創新資源,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平臺。”市科技局分管負責人告訴記者,將不定期組織“云上大學城”入駐高校專家開展進園區、進企業、進工廠活動,為企業技術創新、產業發展、人才培養問診把脈、深化合作。
云下落地 讓科技創新成果從綿陽走進市場
5月23日,走進云上大學城創新港內,各個入駐團隊閃耀科技攻關、協同創新的奮進場景;大樓處,玻璃幕墻閃爍著實驗設備安裝調試的火熱畫面,讓人感受到“云上兩城”帶來的無限活力。
在浙江大學電磁兼容與安全研發團隊辦公區內,團隊成員黃岸豐正圍繞與在綿企業的合作項目進行技術攻關。面對與科研院所、企業物理距離的縮短,黃岸豐直言,“現在訂單接到手軟。”
去年9月,在“云上大學城”技術合作需求揭榜掛帥活動現場,浙江大學電磁兼容與安全研發團隊代表黃岸豐拋出了“橄欖枝”,帶著“大功率壓電陶瓷驅動技術”在云上云下進行推介。
“我們針對寬帶大功率壓電陶瓷研發,解決壓電陶瓷對驅動信號高帶寬、大功率、高能效等需求,從而突破‘卡脖子’技術。”入駐云上大學城創新港5個月來,黃岸豐感慨收獲頗豐,“這半年來,我們的團隊與在綿優秀的科學家和學者合作,自身得到了很好發展,已孵化一家科技型企業。在這期間,我們也得到市科技局、科技城新區‘保姆式’服務,如技術供需對接、科技金融對接等,這讓我們能夠更加專注于自己的技術和產品研發,大大降低了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風險和難度。”
一座城市如何與“最強大腦”們協同發力?綿陽透過云上“兩城”,搭建精準對接平臺,讓科技成果轉化爆發式增長。
在云上,引入更多高端創新資源,“云上大學城”入駐高校既可全程捕捉合作訊息,做好“接單”準備,也可攜項目而來,在綿落地轉化;云下,幫助創新主體逐漸走出“要素之困”,來自綿陽的重點高校、院所和企業針對電子信息、先進材料、裝備制造和生物醫藥核心技術領域,把自身的技術需求“擺上桌面”,尋找合作公約數。
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各環節,積極構建“政產學研用金服”全鏈條服務體系,綿陽不斷深化云上“兩城”協同合作。綿陽設立10億元科技創新資金,從人才、載體、金融、服務多個維度加大科技供給,形成全鏈條服務、全要素覆蓋的創新政策體系,以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。
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擺上“貨架”,幫助綿陽在多個領域開辟新賽道,塑造發展新優勢。
為此,綿陽引入“金融活水”,幫科技成果與金融機構“牽線”,破解信息壁壘,科創基金小鎮建成運營,入駐金融機構16家、管理基金29只、管理規模近300億元,同時,設立全省首家總行級科創金融服務中心——農行綿陽科技支行。(綿報融媒記者 郭若雪)
編輯:郭成